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有些光亮,让人不自觉地仰望。

有些光亮,让人甘愿为之守候。

还有些光,无法点亮夜空。

但即使平凡,也给了我们注视的理由。

他们,便是“大地上的星火”。

科技创造美好生活,

正是这些“星星之火”秉持科学家精神,

追寻科技强国梦,

用伟大的创新成果点亮我们的时代。

“创新争先,自立自强”

今天是第六个全国科技者工作日,

在这个科技工作者自己的节日里,

我们一起来聆听研究院7位同仁

发出的时代强音!

 

王勇 数据到应用智能计算平台PI

  回顾王勇的履历,每一段都含金量十足。2001年,他作为朗讯贝尔实验室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研究全光网AON、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2006年,他作为UT斯达康光网络&宽带产品架构核心设计师,主持开发了世界先进的 MSTP、PTN系列产品;2010年任职浙大网新集团副总裁期间,他与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电气学院参与了科技部、(原)铁道部两部联合国家重大专项计划,为我国380A、B、C 高铁系列开发智能列车技术;2011年后,王勇主持并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物联网发展专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等多项国家、省市级研究计划,项目国拨经费超亿元,个人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2021年10月份,王勇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第一位独立PI。“我拥有在企业和在研究院的工作经验,自身也积累了丰厚的专业技术和资源沉淀,需要北航杭研院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给予我一个大展拳脚的平台,将先进的技术理念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进行有效产出。”王勇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身产品技术过硬,才能够给予合作方技术上全方位的支持,这是成功的必经之路。过去一年来,他带领着三个人的小团队一直摸着石头过河,积极探索与北航已有的技术团队和成果对接,同时主动走出去与企业合作,团队目前主攻AI 应用的自动生成平台,将AI 和IoT技术运用到智慧交通、智慧商业、公共安全等智慧城市场景中。目前团队发展已迎来第一个小高峰,多个产品已经实际开展交付部署中。


吴铤 网络空间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

吴铤曾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作18年。作为杭电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的吴铤早已诸多荣誉加身,曾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重大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2016年获浙江省保密工作二等功,2017年获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18年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但他却在2年前辞去了院长的职位。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想不开?他只笑笑说,自己不愿意按部就班在高校干到退休,想挑战自我重新出发。于是,吴铤来到了研究院网络空间安全中心配合PI刘建伟工作,乘着浙江数字化改革的东风,他要将自己多年研究的密码学和信息安全科研成果借助研究院的平台转化落地,真正打通科研成果与产业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他带领团队一直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企业接洽合作,集聚资源,使之能够为数字浙江提供更为整体的安全解决方案。

 

袁常顺 毫米波感知与智能监控研究平台执行主任、资深副研究员

从北航博士毕业后,袁常顺曾在华为海思从事过2年的芯片研发设计工作。2019年,怀揣着干出一番事业的热情,他从华为辞职加入研究院,主要从事毫米波雷达信号和数据处理、5G通信、物联网、芯片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成果转化。三年多的时间里,袁常顺时刻坚守在科研一线,几乎每天都加班到10点后,周末节假日也从未间断,时刻践行着一位科研工作者的职责,忠于职守,带领团队攻关科研技术难点,开发多款毫米波雷达产品,在智慧酒店、智慧空调、智慧卫浴、智能门锁等领域实现全球第一款量产落地,带动整个智能家居行业的快速发展,主持多项重大企业合作项目两年累计金额达600多万,成功入选杭州市2021-2022年度“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滨江区“5050”计划,并在多个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奖。

总有人问袁常顺,每天加班赶进度,和家人聚少离多,你不累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一点都不觉得累。”这是他给出的答案。因为在袁常顺的心中,创业的火苗越燃越旺,指引着他不断前行。他要带领团队加快毫米波感知技术在智能家居推广应用,在智能家居这片蓝海,抢占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郑浩 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2019年,郑浩从浙大博士毕业后进入研究院,从事康复外骨骼生物机械系统研发工作,研究人机环境共融的康复外骨骼耦合仿生设计理论,致力于实现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外骨骼机器人可靠性与舒适性设计;同时,他还瞄准工业助力可穿戴设备的产业化需求,联合苏宁物流、傲鲨智能等公司,推进工业助力外骨骼的产学研攻关,实现技术的应用落地。郑浩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公益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浙大流体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纵向课题6项,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8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3项,获2018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六),2019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九),同时获得2021年度杭州市十大杰出博士后,杭州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第二层次培养人选等荣誉称号。

“研究院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度,让我能将关键基础科学的研究与和产业化紧密结合,实现技术应用落地。”郑浩说,产业化和基础研究必须两条腿走路,这样才能行稳致远。一方面搞好科研工作,积累技术,能够更好地运用到产业化当中,另一方面在跟企业交流项目的过程中,找到痛点问题再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也能加快科研的效率。

 

任涛 大数据与工业智联网技术研究室副研究员

2018年研究院创立之初,当时还是在站博士后的任涛就跟随导师从北京来到杭州,积极参与平台的建设工作,从人才招聘、设备采购到项目申报,他都事无巨细地参与其中。在与研究院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任涛对未来的科研工作也有了更美好的憧憬,于是他下定决心扎根研究院深耕工业互联网领域。近三年时间,任涛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术前沿热点,重点开展了工业物联网、分布式计算、边缘计算等方向的研究,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航天院所横向合作课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多个省部级项目,作为项目主要成员参与了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个国家和浙江省重大科研项目,并基于所参与项目研究和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参与制定团体标准1项。

“不能只关注个人的研究工作或开发工作,还要积极参与大项活动,通过科研项目和平台建设提高能力,贡献力量,与集体共发展、同进步。”任涛在主动参与科研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投身平台的各类日常管理工作,参与组织申报和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帮助新入职的老师讨论确定重点科研工作方向,细心指导硕士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将个人的成长与集体的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

 

郑海彬 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心钱江卓越博士后

自2020年进入研究院以来,郑海彬一直从事密码学与区块链领域的研究。近年来,郑海彬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浙江省博择优等项目5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预研等项目1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6篇,其中CCF推荐期刊和会议论文7篇,申请发明专利9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项,参与国家标准研究项目2项。2019年获评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网络安全专项基金,2021年入选浙江省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专家智库。

郑海彬说自己是幸运的,在研究院自由的科研氛围下,自己能够心无旁骛从事密码学与区块链领域的研究,同时还有机会将自己所学专业与平台的项目做深度结合,在团队老师的引导下,申请横向课题去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未来,她还会继续深耕密码学和区块链领域,与研究院的发展同频共振。

 

严跃冬 微电子与信息材料研究中心博士后

2020年,严跃冬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来到研究院入站做博士后,他的目标明确,要从原本偏理论的科学研究转向偏应用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投身产业应用领域,为产业化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一年多前,他开始接手微纳加工技术的开发以及高性能微型厚膜热电制冷器和可穿戴柔性热电发电器件的研究项目,从零开始,通过各种调研,寻找灵感和启发,经过不断地尝试,终于找到了一条新路不断提升热电器件的性能,完善了微电子中心的光刻和电子束曝光技术,实现了纳米级的微纳加工精度,拓展了微电子中心的微纳加工能力,使得中心研制出的器件性能比商业化的器件更胜一筹,并且还申请了两项专利。

“科研有路勤为径,内心的自驱力不断鼓舞着我前进。”严跃冬说,做科研需要内心有强大的自驱力,给自己提前预设时间节点,按部就班完成自己的目标,而不是简单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因此他经常主动加班,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总结自己的工作。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祝愿研究院全体科研工作者节日快乐! 

致敬所有默默耕耘的科技工作者! 

致敬大地上的星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