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概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概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高新区(滨江),于2018年10月正式启动,是一所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浙江省、杭州市及滨江区三级政府共建的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

研究院以“建设信息领域世界一流技术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为使命,围绕人工智能、网络空间与安全、大数据与脑机智能、综合交通大数据、微电子与信息材料、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等科技前沿方向,积极探索新机制,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致力于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应用,努力建设成为扎根浙江大地、放眼世界一流的人才高地与创新高地。

一、发展历程

2016年6月1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合作协议》,拟通过打造北航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汇聚一流人才,联合开展尖端科研创新和重大技术攻关,促进高新成果在浙江的转化和转移,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共同构建协同创新发展的典范。

为落实省校合作协议的相关内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杭州高新区(滨江)于2017年12月9日签署协议,共建事业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充分发挥浙江省、杭州市及杭州高新区(滨江)的经济、区位、生态、政策等开放优势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人才、学科、创新、国际化等优势,按照“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支撑、国际交流”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打造省市区三级政府共建的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2018年10月,研究院正式实质化运行,依托北航“空天信融合特色”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围绕“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领域,研究院分别设立了由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的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微电子与信息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与脑机智能、综合交通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等六大研究中心。研究院一期以滨江互联网小镇北塘河创新中心作为启动区块,办公科研场地12436平方米;二期-白马湖院区已于2019年启动建设,2021年底竣工入驻,院区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未来将形成以白马湖院区为主体、北塘河创新中心为前沿窗口的协同布局。

2020年3月,研究院获评“2019年度杭州市最具影响力新型研发机构”。同月,被授予“浙江省2019年度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称号。11月,研究院-智能传感材料与芯片集成技术实验室获批认定为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2月,研究院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月2日,浙江省科技厅公布了浙江省第一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成功入选,成为高新区(滨江)第一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二、人才队伍

研究院加强人才引进和支持体系建设,大力汇聚各类人才,探索实施“专职”“双聘”“兼聘”“高端短聘”等灵活的用人机制,已初步形成双聘北航专家和属地人才优势互补、具有创新与攻坚能力的协同创新团队。目前已经汇聚形成三百余人的高水平科研队伍,聘请赵沁平院士、徐惠彬院士和房建成院士等在内的首席科学家8名,海外院士/IEEE FELLOW等高端短聘专家8人,E类/博士以上人员比例70%,拥有省创新团队1个,万人领军团队1个,万人领军人才1人,省万人1人,市万人2人。研究院着力打造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育基地,打造国际青年学者“钱江论坛”品牌,拥有省青千2人,获批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在站博士后50余名,入选博新计划1人,博士后基金数量位居省内第四。

三、科研平台

研究院积极“筑巢引凤”,开展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根据六大中心12个前沿创新平台各自的建设规划及发展现状,实行分类分层次科学规划,建设“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平台-项目”多级创新平台体系;出台《关于加快研究院科技创新平台培育的实施方案(2020-2025)》,探索“基础科研业务费-动态配套清单-专项项目”的“三驾马车”资源供给体系及机制,引导平台高效发展;积极争建省部级及以上重大创新载体,共建“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评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个(浙江省智能传感材料与芯片集成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院拥有超高分辨率心脑磁测量装置、超高真空联合镀膜系统等国内外一流先进设备,科研仪器设备价值2.28亿元。

四、产学研用

研究院坚持瞄准国家战略与产业重大需求,围绕浙江产业集群,聚焦北航特色与优势,鼓励协同创新,解决行业关键共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院瞄准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中的信息通信、生命健康、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支持方向,联合本地高校和行业领军企业申报省市级及以上重大科技计划62项,财政经费总额11871.65万。组建联合实验室等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启动实施“钱江实验室开放基金”,与领域领先企业共建12个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发中心,与16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署累计签署横向项目74项,合同金额5277.64万元。研究院获得省部级科研一等奖2项,累计申报各类知识产权114项。

五、人才培养

研究院积极探索建立多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浙江“创新人才黄埔军校”。研究院挂牌建设“北航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依托院内平台科研力量和区域优势企业资源,打造“联合实验室”和“钱江企校”两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开展研究生科学研究、项目实践、创新创业等工作,已累计接收超过500人次的硕士生博士生在院开展实习实践,日均在院学生150人;与北航校内学院等试点开展工程博士、非全日制硕士生培养工作,连续三年定向招收工程博士,首届软件工程非全日制硕士新生于2021年9月正式来院报到;启动本科生“社会课堂”的建设工作,服务北航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将为杭州高新区提供创新驱动和高端人才的源泉,有力推动高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双方互利共赢,为校地双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杭州创新活力之城注入新的内涵。

六、社会服务

研究院打造航空航天科普基地。针对航空航天科技热点,开展科普讲解、实验演示等活动,普及航空航天科学知识。现已接待近30家滨江区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师生代表以及超过9000人次的社会公众参观体验;研究院年平均举办150人以上的各类大型学术活动20余场,主办全国第二届先进航空发动机材料研讨会、第五届中国(杭州)大数据科学家论坛等大型国家级学术会议。

七、产业支撑

研究院积极构建创新资源网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稳步提升技术转化能力,加入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浙江省5G联盟、杭州数字经济联合会、浙江省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等重要机构;开展“百名专家入百企”系列活动,提升研究院平台与产业的连接强度,至2020年底收集120家企业技术需求共240余项,累计派出技术专家310余人次,深入走访企业60余家,建成包含1000+高新技术企业信息的企业数据库;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科技政策的编写与修订、科技项目指南的撰写与需求标准的制定,组织撰写专题报告/内参3份,向各级专家库推荐专家46人;初步建成院级战略咨询专家库,聘请来自“产学研用金”各界的资深专家近150名;打造滨航双创基地,建设以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信息材料、智能感知等相关产业为主的高水平科技双创基地,成为研究院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窗口。研究院从技术、人才、平台等多方面同企业开展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技术服务平台,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赋能企业发展;形成人才互通机制,借助研究院高端人才优势,带动企业人才引进与培养;深化互信合作,打通渠道,资源共享,共同承担重大科研、产业项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滨航双创基地位于研究院白马湖院区内,研究院白马湖院区总用地面积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主要功能包括教学科研用房、会议中心、图书馆、体育馆及食堂及学生公寓等。基地一期约1万平米,配套功能齐全,环境舒适智能,方便合作伙伴同研究院开展长期深度合作。

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研究院将作为共建单位参与“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我国“十四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将建设世界唯一、性能最高、空间最大的“零磁”空间和国际上性能最高的极限探索舱,提供极限弱磁环境和极限测量手段,并建设指标持续领先的超高灵敏极弱磁场与惯性测量装置,提供零磁空间和极限测量研究手段。研究院量子实验楼将作为大科学设施前期培育基地,开展交叉科学研究平台的建设工作,为大科学设施的顺利建设运行提供场地、人才、技术支撑。

研究院将通过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资源配置、创新文化营造,继续汇聚全球精英,培养一流人才,孕育重大成果,做出一流贡献,建设信息领域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新型研发机构,扎根浙江大地的世界一流研究院。